家中長者失智,不要羞於求助。

我國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,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,同時低生育率所造成的少子化,也已開始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。

此外,依據內政部公佈資料顯示,截至2018年底共27.1萬人因失智症而就診,大約每四位長者就有一位失智患者,且至2019年止,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之失智症者為6.2萬人。

在快速老化且失智症的人數大幅增加的影響之下,照護失智症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日益龐大,對家庭的生活、工作形成了莫大壓力。

尤其失智症是一個退化緩慢的疾病,影響時間可長達十幾年,如果失智症的進展速度超過長者的老化速度,將會造成家人的經濟負擔與身心壓力。


(圖源:ETtoday健康雲)


對於失智症的防治手段大概可區分兩項,一是「預防」、一是「延緩」。

其中的「預防」,方法包括:

1.養成良好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,及早補鑲假牙以維持正常進食,才能維持必要的營養。

2.多食用深海魚類,以幫助補充大腦營養。

3.避免過多膽固醇、脂肪含量高的食物,多吃清淡一些的新鮮蔬果,以及富含維他命、植物纖維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。

4.平時應多閱讀,並用腦思考,避免抽菸、過度喝酒,當發現心血管相關疾病應及早治療

5.日常應保持心情開朗,不要壓抑情緒過度憂鬱。


(圖源:衛生福利部)



而當確診失智症時,則應著重於「延緩」。

由於多數人掌握的資訊不足,常常在初期誤判家中長者是「老番顛」,進一步惡化了症狀,錯失了有效延緩的時機。然而失智症可以從哪些面向判斷呢?當家中長者出現了下圖所列現象,就應盡早向當地政府「長期照護管理管中心」聯繫,照管專員將會從「長期記憶、短期記憶、注意力、集中及心算力、定向感、抽象推理、語文能力、空間概念與構圖,以及思考流暢度」等面向進行專業的判斷,當然,也可陪同長者至醫院精神科(身心科)進行診斷。


其中被判定為初期症狀的失智症長者,可在照管專員的協助下,安排至鄰近的「失智關懷據點」,透過各項課程的參與,進一步的延緩失智症的進展速度,而且每天還會供應中餐。重點是,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。經研究證實非藥物治療可以改善認知退化的程度,且可訓練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,並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。

因此,失智關懷據點的課程安排,通常多為懷舊場景治療、靈性音樂治療、認知訓練及刺激,亦另有芳香療法(精油按摩)、遊戲治療的安排;其中,遊戲治療更為常常運用的非藥物治療方式,除了容易取得、操作,對長者而言是可輕鬆負擔,更可做為評估及篩選潛在危險族群的工具。讓失智症病患及照顧者能以更輕鬆愉悅的方式面對治療,更將治療無痕的融入休閒中,讓治療不再只是治療。

而台北市衛生局更在107年時,與聯合醫院、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合作打造失智友善社區。安排合作賣場裡接受過訓練的員工陪伴失智者,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;也協助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家透過少量工作,維持與外界接觸的機會,讓長者們可以感受到尊重、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點。同時也在相關的活動中心內,以科技設備輔助課程安排,例如「長者沖泡咖啡」、「大富翁電玩」。




即便這些日子以來,大家都在關注對「新冠肺炎」的防疫,然而在這段期間,民眾也應做好失智的預防;日常要多運動、多動腦、多與他人互動,維持健康體重同時,要避免三高、抽菸、憂鬱及頭部外傷。

倘若您發現家人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,務必尋求各縣市政府照管中心的協助;期盼透過國家組織、每位社會成員的努力,都可能為失智家庭帶來幸福與希望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