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0的文章

這樣吃,可以降低中風的機會!

圖片
時值秋冬交接之際,這個溫度劇烈變換的季節裡,「中風」最常在這時候發生。衛生福利部日前公佈 2019 年國人十大死因,從資料裡可以了解「腦血管疾病」引起的死亡人數共 12,176 人,佔總體結構比 6.9% ,雖僅佔第四名,但仍是家中長者佔比最重的死因之一,更別說還有年齡區間下降的趨勢。 (圖源:衛生福利部) 腦中風是氧氣與養分的供應缺乏所引起的腦血管病變,區分「缺血性」「出血性」: ■缺血性:腦梗塞 ■出血性:腦溢血、蜘蛛網模下腔出血 依據統計,發病年齡是男性大於 45 歲,女性大於 55 歲,且男性發病機率高於女性,而家中長輩如有發病史,後代通常也有較高的發病機率。此外,中風通常好發於冬季 ( 尤其是寒流時 ) ,其原因在於外在環境溫度劇烈改變,引起血管、肌肉收縮,使血壓產生變化;而低溫寒冷會刺激外周血管收縮與痙攣,血液流速減緩,血液黏稠度增加,使心臟負荷加重。 (圖源:家天使) 假使您自身或家中長者出現了以下症狀,那就可能腦中風了,請務必盡速就醫: 1. 暈眩、嘔吐、頭痛 2. 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3. 視力障礙 4. 言語不清、構音障礙、溝通困難 5. 單側或兩側肢體無力、麻木 6. 吞嚥困難、流口水 7. 大小便失禁 8. 步態不穩、運動失調 然而,除了平日做好保健工作,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、戒除菸酒、適度運動、控制慢性疾病、調控情緒、適當紓壓之外,在飲食的方面我們該如何調整呢? 1. 持續檢康飲食模式:從「國民飲食指南」、「美國飲食指南」及「得舒飲食」擇一持續執行,將有助於維持健康體重。 2. 以「彩虹食譜」為原則:各蔬果中具有不同營養素,具有抗氧化、抗發炎、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,依據綠、黃、白、紅、紫色系為指標去挑選蔬果,讓身體攝取多種植化素。 3. 多喝水:身體缺乏水分時,血液會變濃稠,將會容易產生血栓,因此,充足的水分,血液的流動才會更順暢。每日的飲水建議量是「體重 × 30ml 」。 4.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:攝取適量的膳食纖維,有助於腸道蠕動,可預防便秘、降低膽固醇,並防止血糖急遽上升。 5. 不要吃「太鹹」:過度的鹽分會使水分滯留於血管內,引起血壓上升,增加腎臟及心血管的負擔,同時增加中風的機率。 6. 多吃好油少吃壞油:要有效降低血管中膽固醇,必須從飽和脂肪減量下手,例如青菜盡量川燙,或是以橄欖油或苦茶油拌勻,再

身體發霉了,該如何是好!

圖片
  「癬」是指皮癬菌滋生在皮膚或黏膜表面引起的一種皮膚病,主要形成在皮膚的表面,人體皮膚覆蓋的地方都有機會生成癬,特別是皮膚比較侷促的地方如腋下、趾隙間。常見的癬有: ■頭癬 ( 例:臭頭 ■足癬 ( 例:香港腳 ■手癬 ( 俗稱:鵝掌風 ■股癬 ( 感染在鼠蹊部、胯下或是股溝 ... 稱之 ■體癬 ( 又稱:圓癬或金錢癬 ■甲癬 ( 俗稱:臭甲、灰指甲 (圖源: Wikimedia Commons )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終年濕度都高,每到夏季就呈現潮濕悶熱狀態,而這也是黴菌最喜歡的環境。 另外,其實我們所認知的「癬」就是所謂的黴菌,當皮膚上的真菌侵入表皮角質層、毛髮和指甲之後,形成各種癬病,換個說法就是「皮膚發霉了」。   癬的傳染性極強,可透過多種方式傳播,受感染的人、寵物、動物、物體,甚至土壤都可能會是傳染源。下列的條件特別容易讓人罹患「癬病」: □潮濕的環境 □惡劣的生活環境 □個人免疫力降低 □患有某些疾病,如糖尿病 (圖源: 康健雜誌 ) 就前述資料我們可以了解,要避免「癬」的生成,除了要保持屋內通風良好、衣服棉被避免潮濕,更須使身體保持乾爽狀態,衣鞋必須常換洗、保持透氣,同時遠離「已患癬病」的患者。 因此,假如家中長者患有糖尿病,又或免疫力較低,不管是居住家中,或是需要入住機購、照護中心時,務必注意生活環境是否乾淨、舒適,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。 (圖源: 床墊奈奈 ) 氣候即將轉涼了,趁著氣候轉變趕緊把長者的寢具徹徹底底的整理一下吧。如果您打算自己清理,記得挑個好天氣把枕頭、棉被、被單曝曬在陽光底下 4 – 6 小時,這樣才能確實的去除濕氣,免得來年身體又再發霉唷!

失序的記憶,陪伴的勇氣

圖片
2017 年時  7 – 11 在自家通路裡的電視螢幕裡正播放了一段公益廣告,一鏡到底的影片裡看見楊丞琳小姐分別照顧著  10  位不同年紀的男性,而這些男性正象徵著失智症患者處於時空錯置的困境。 相較於照顧老人,其實失智症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更是高於其他病症,另外,在非都會地區更能看見老老照顧的現象。然而,多數人往往誤判家人僅是正常老化,卻措施治療的黃金時機。 (圖源:7 - 11 把愛找回來) 失智症最常見症狀,就是短期記憶的「健忘」,有可能  30  分鐘前已吞下藥丸,此時卻又忘記自己已服藥,想拿起藥丸再吃一次。部份失智患者病症長期發展到最後,更可能會惡化至影響日常生活。 然而失智症不單僅是記憶力變差,更會連帶影響語言能力、判斷力、空間感、抽象思考力等認知;嚴重者還會出現幻聽及忘想,有的會性格大變,從一位溫和的人變成火爆脾氣。 (圖源:審計部) 假使您的家人已有以下現象,請務必戴他前往醫院就診: 1. 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裡,時常在找東西。 2. 忘記和他人約定的事情,或是忘記沒多久前別人跟他說過的話。 3. 弄不清楚日期 / 時間。 5. 光線不佳時,誤解視覺影像和空間 。 6. 變得猶豫不決,對事情難以下決定 。 7. 多疑、猜忌,或是膽小、內向與孤僻 。 8. 被害妄想 。 9. 言語表達出現障礙 。 10. 產生幻覺,例如看見逝去的親人、屋子裡有蟲蛇 。 (圖源:政昇藥局) 失智症照護技巧的學習,是一段急不得的過程,許多照顧者往往容易失去溝通的耐心,不但照顧者心力交瘁,更是傷害失智症者的感受。失智症是一種認知功能衰退的疾病,接受正確的失智症照護治療,才不會讓患者往後的情況越來越惡化。 由於許多失智症長者常常否認自己患病,因此拒絕家人的協助,此時用照顧小孩的態度,有可能會讓失智長輩的心中產生焦慮與挫折,更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緊繃。以下列舉  2  項該有的態度: 1. 將失智症長者當作成人對待。 多數家人常誤認為失智症長者就要像小孩子一樣照顧,因此替他們做好所有決定,完全不顧他們的感受。其實這對失智長者來說,傷害自尊甚大;要知道長者即便罹患失智症,他們仍然是獨立的個體,擁有自我性格與感受,因此在照顧時還是要多顧慮他們的想法,並適時徵詢他們的意見與要求。 2. 理解失智長者的現況,並多點同理心 照顧失智症長輩時,多想想他們

「放下」與「面對」,從來就不是容易的決定。

圖片
假使你罹患了不可逆的重症,在生命垂危時被救了回來,但卻從此只能躺在床上,身上擦滿管子,動也不能動,只能睜開眼睛望著天花板,看著日光燈,慢慢地在病床上逐漸失去最後的燭光。你覺得,這樣還算活著嗎? 如果知道急救後的樣態,竟是如此難堪,身為家人的你,是否還要執著?如果你就是患者,在知道自己會是這樣痛苦的逝去,還想讓醫師進行無意義的救治嗎? 「善終」,從來就不是患者自己一個人的事! (圖源:Anna Shvets) 現代醫學科技發展迅速,病人沒心臟、沒肺臟、沒肝臟、沒腎臟、沒腸胃道,還是能讓人撐著一條命,可問題是,這樣不就和電影「駭客任務」裡的多數人類那樣,被電腦系統作為電池,你認為,這樣還算是活著嗎? 在柯文哲「生死之間」第一部裡提到,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與善終,是華人常說的「五福臨門」。然而雖然古人告訴了我們這些,但所有人卻是對「善終」避而不談;多數人都會說,現在的辛勤工作,為的是退休之後的退休金、養老金做好準備,卻不知該為隨時而來的死亡去做準備。 當提到善終,大家都以為快要死之前,再去思考如何安排就可以,然而大家卻常常忘了身邊的家人、親友的感受;要知道很多時候,家人最是難以放下你離世的,他們在面對親人的即將死亡,當下的心情總是容易被忽略,最終在舉足無措的情緒下,做出急救的決定,並讓你痛苦的離去。 (圖源: Luis Dalvan ) 對病患本身及家屬而言,當未知的死亡在面前突然變得清晰,往往心中會產生焦慮;面對這樣的無常,往往不了解「面對死亡,必須不斷地練習。」 通常時間拉長,多半病患會逐漸釋懷與放下,但身邊親人的心卻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焦慮,以致到了最後關頭選擇「救到底」,而讓生命受盡摧殘,自己的內心難以平靜。 很多的實際案例裡,病患與家人都認為簽署 DNR 就是要你放棄急救、放棄治療。一般人卻不知道醫療是有極限的,以為只要實施急救,病患就有機會活下去;卻不了解更多時候,這是痛苦的延續,忘了還能選擇讓病患走得安祥,了無遺憾的逝去。 (圖源: Alexandre Saraiva Carniato ) 要知道,簽下 DNR 不是要你放棄,而是希望能以「善終」為目的。這不只讓患者能感到舒適,同時還適度抒發家屬情緒,度過失去家人的哀傷期。 最後,衷心期盼現在起,讓我們一起《在無常中,學習善待生命。 (黃軒醫師)》,達到「病患無遺憾,家人能安心」的最終目的。